当前位置: 主页 > 新闻资讯 > 文化资讯

杨希南:在“缺席”与“在场”之间展开精微的视觉对话



2025-04-19来源: 艺术中国

在伦敦Lauderdale House展出的个展《From Home》中,出生于中国、现居伦敦的艺术家杨希南呈现了其《Missed》系列——一个内敛而有力的作品群,深刻探讨了记忆、归属与文化流散的主题。作品根植于她的博士研究与亲身跨国迁徙经历,在“缺席”与“在场”、“亲密”与“抹除”之间展开精微的视觉对话。

展览分为两部分展开。第一部分为一系列小尺幅油画,素材源于她在英国各地旧货市场收集的二手家庭照片。这些人物形象并非被完全抹去,而是面部特征被刻意模糊与柔化,使个体身份被抽离,却依旧保有强烈的情感张力。画作以家庭客厅常见的“照片墙”形式密集挂于一面温暖的黄色墙上,营造出熟悉而又陌生的氛围。展厅整体采用柔和的黄色基调,这种色彩选择既暗示了“家”的温馨,也隐含着对空间与身份的疏离。在画面中心,一面镜子悄然悬挂,并非用于映照观众,而是让观看本身成为被观看的对象。在这个空间中,记忆获得空间性维度:观者不再是外部的旁观者,而被邀请进入一个编织了缺席与想象的记忆场域。

《Missed》系列虽尺幅不大,却思想密度极高。这些作品初看宁静,甚至克制,但通过视觉的重复与节奏的调度,逐渐积累出深沉的能量。观众在一张又一张模糊的面孔之间穿梭,不断面对那些被记住的、逐渐褪色的,以及永远无法确知的存在。

杨希南使用二手照片并非偶然之举,而是一种批判性策略。通过描绘陌生人,她主动介入摄影媒介本身的政治性——其在家庭叙事中扮演的角色,它的真实性与断裂性。相较于瞬时捕捉的快照,油画是一种缓慢的、需要体会与照顾的媒介。在重新绘制这些曾被遗忘的私密记忆时,艺术家将它们转化为冥想式的归属研究。

她的方法深受马克斯·韦伯“理解社会学(Verstehen)”的启发——“通过感受去理解”。对她而言,绘画是一种社会学式的探问:细致观察、情绪处理与历史再构。她并不试图重构这些照片中消失的身份,而是尊重它们不可被知晓的本质。面部特征的模糊不是遮蔽,而是一种邀请——温柔的模糊中,记忆得以展开而不被身份所限制。

展览的第二部分则转向内在的象征语言。较大尺幅的画作展示了她独特的图像体系:

• 鸟,象征迁徙与精神归返;

• 狗,代表家庭情感的替代与恒久的牵挂;

• 月亮,反复出现,寓意思念、节奏与团圆。

这些图像既私密又原型化。她以柔和而有节奏的笔触描绘出介于记忆与魔幻现实之间的画面。这些符号源于她个人的离散经验,却并不局限于个体隐喻,而是构成了一套关于距离、情感与归返的视觉语法。

《From Home》的“缺席美学”不仅体现在图像,也体现在空间结构之中。密集的肖像群与象征作品之间的张弛节奏,形成了一种“近看 – 停留 – 后退 – 远观”的观展节奏,正如流散记忆的情绪节奏——断裂、不稳定、非线性。

艺术家杨希南

这并不是一场怀旧的展览,它不歌颂过去,也不追求清晰的归纳。相反,杨希南给予“身份”、“家”与“情感距离”一种含混但有力的形式。她的画作不提供答案,而是在沉默中回响,让问题长久存在于观者心中。

在当代艺术语境中,杨希南的实践极具辨识度:她能够在矛盾中安住,而不滑入美学公式化。作为一位在英国创作的亚洲女性艺术家,她的声音正参与塑造一种更具多元性与亲密张力的英国视觉文化。她不提供关于流散与记忆的“标准叙事”,而是提供一种开放、真实、未被抛光的观看空间。

在这个图像快速、浮躁、单一化的时代,杨希南的实践是一种拒绝。她拒绝急速、拒绝扁平、拒绝简化。通过《Missed》,她带来的是共情的缓慢、记忆的劳动,以及凝视失落事物时那份艰难的温柔。

责任编辑:王洁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